|
原标题:茫茫沙海打造别样美景
日前,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CCTV-7农业节目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上,奈曼旗靠沙吃沙、治沙用沙、开发沙地设施农业,打造沙地果树村、发展沙地经济林,摘得“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”荣誉称号。
“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2%,牧业退化,农业落后,工业欠发达,属国家级贫困旗。”这是人们对奈曼旗曾经的印象。近年来,沙海里的奈曼人迎难而上,牢固树立效益型生态、科技创新、合作共赢三个理念,以顽强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沙边播绿、沙上兴业、沙里淘金的生态发展之路,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出了“点沙成金”的壮美诗篇。
沙地生态尽显“绿肥黄瘦”
通过种树种草,治理沙地,绿化沙地,不断改善生态环境,筑牢经济发展的“生存线”。近年来,奈曼旗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,相继提出“两种三治”、“生态立旗”的基本策略,带领全旗人民汗洒黄沙,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造林历程。先后规划实施了“5820”工程、“双百万亩”沙地综合治理、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、商品用材林基地等林业建设工程。十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12.5万亩,完成封山沙育林172.2万亩,飞播造林70.6万亩,人工种草保存面积35.6万亩,初步形成了多林种、多树种、乔灌草、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,被国家列为“生态建设重点县”。如今的奈曼,黄沙渐退,绿色登场。该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0.28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,成为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整体良性逆转的典范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,该旗探索创造了网格状防护林体系建设、生物圈沙地综合治理、家庭生态牧场治理、林草复合经营、沙地综合治理5种治沙模式,涌现出了“全国劳动模范”席宝力皋、“全国防沙治沙标兵”宝秀兰等一批治沙英雄。其中的“三深造林法”和“生物圈治沙模式”,已成为全国主推的造林治沙方法和模式。
沙地农业彰显“瓜绿桃红”
大力发展沙地种植、养殖业,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,筑牢经济发展的“富民线”。在生态环境大幅好转的同时,奈曼旗开始向沙地要效益,大力发展沙地无籽西瓜、沙地果蔬、鲜桃、食用菌等沙地特色种植。目前,全旗沙地特色种植作物面积达95万亩,仅沙地西瓜一项就达10万亩,年产西瓜7亿斤,农民增收近2亿元,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“曼沙”商标。因地制宜发展果树基地6.5万亩,其中千亩果树专业村达18个。如今,该旗的设施鲜桃已走俏全国,沙地西瓜畅销港澳市场,沙地水果更是远销海外。充分利用沙地的光热条件,积极发展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,破解气候和土壤对发展农业的桎梏,拓宽了农牧民增收途径。设施农业面积在6年时间里由0.7万亩发展到目前的5万亩。平均亩效益也由原来种植玉米、杂粮的五、六百元提高到一万多元。辽阔的沙地是特色养殖的理想场所,该旗已在沙地上规划建设养殖小区124个,家畜存栏达到283.7万头,家禽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,梅花鹿、狐狸、山鸡、散养鸡等专业养殖日渐兴起,为农牧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。该旗立足推进农牧业产业化,促进产、加、销一体化经营,重点发展了食品加工、粮油加工、羊绒皮草加工等龙头企业,通过市场化运作,把企业与农户紧密地联结起来,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导,以专业合作社为中介,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。目前,已培育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,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。
沙地工业赚足“真金白银”
大力发展“沙子工业”,打造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新格局,筑牢经济发展的“强旗线”。奈曼旗紧紧围绕自治区提出的“8337”发展思路,依托沙地资源,确定了“四线五产六区”的发展思路。即依托京通铁路、巴新铁路、国道111线、大广高速4条交通干线,规划和建设了6个工业园区,初步培育形成了金属矿采选加工、建材、精细化工、轻工食品加工、装备制造、能源6个主导产业,着力打造水泥、氯碱化工、染料化工、电力能源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5大优势产业集群。同时在大广高速奈曼东出口辅路两侧规划了50平方公里的工业走廊。目前,该旗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,建成27平方公里,入驻项目158个,累计增加就业岗位6000多个,带动城镇新增人口1.5万人,每年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近1亿元。从普通的透水砖、硅酸盐水泥到高科技的覆膜沙、孚盛砂,供应油田的压裂沙,奈曼旗开发生产的沙产品已多达100多个,发展吃沙用沙企业38家,年用沙量超过70万吨,产值超过20亿元。发展沙地工业,奈曼旗没有占用农民一分土地,反而每年从沙漠中“吃”回1000多亩土地用于造林种草,实现了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良性互动。近年来奈曼旗物流业发展迅猛,建成大型物流园区2处,该旗现有各类物流企业20余家。初步形成了“大商贸、大流通”格局,沙地建园区走的是一条创新型道路。
沙地城镇建设“日新月异”
在沙地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,构建一、二、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,筑牢经济发展的“保障线”。近年来,奈曼旗按照“北延东扩”战略,坚持“主攻县城,辐射乡镇,城乡一体,梯次推进”的发展思路,切实提升城镇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辐射带动力。实施了道路、供水、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、供气、供热和园林绿化等工程的新建、改建任务,同时推进了城市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、净化为主的高品位、上档次、见成效的城市景观“民心”工程和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建设和改造城区主次干道近100条,总长88公里,铺装面积120万平方米。秉承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理念,规划建设总面积42万平方米,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沙漠生态公园,已经成为集生态景观、人居休闲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公园。目前,大沁他拉镇城区共拥有主题公园4个、主题广场4个,城区绿化覆盖面积672公顷,绿化覆盖率达到32%。启动旧城棚户区改造、城市中心广场,购物中心、版画创作培训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,在茫茫沙地上,建起了流光溢彩的金沙之城。目前,大沁他拉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1平方公里,人口增加到10万人,全旗城镇化率达到37.5%,被评为全区文明旗县城和全区十大魅力名镇,一座现代生态工业城正在科尔沁沙地上强势崛起。
沙地文化产业“方兴未艾”
充分利用特有的沙地资源,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,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“风景线”。奈曼旗综合区位、资源、人文、产业等方面优势,确立了“契丹龙庭・金沙奈曼”文化形象定位,打出了“契丹开国之都”、“东北沙漠之城”、“科尔沁版画故乡”、“中华麦饭石原产地”等宣传名牌。在沙漠上,规划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,以复建“古城龙化州”为主要内容,突出文化产品的加工、展示和交流,使其成为全旗文化旅游目的地、市民休闲活动区、文化旅游商品和民族工艺品集散地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基地。规划了分别渗透奈曼旗“胡、燕、辽、蒙、沙、石、柳、画”等8个文化元素的大漠版画创作培训基地、麦饭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、中国东部沙漠生态文化旅游之都、青龙山洼休闲旅游区、清代蒙古王府文化博物馆、东胡及燕长城遗址遗迹文化景区、怪柳生态文化创意园、龙化州契丹古风园等8个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。重点建设了以萧氏家庭墓群、奈曼王府、青龙山洼等历史遗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线路和以包古图沙漠、孟家段沙漠水库、兴隆沼沙地森林公园、那达慕、怪柳林风情园等为主的沙漠旅游线路,着力打造沙漠文化旅游品牌。2013年,该旗接待游客近56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.5亿元。
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,奈曼旗从生态治沙向全面用沙改变,打造了“沙漠增绿、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”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,实现了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。
文章来源: 中国经济网 |
|